close
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
幼兒教育是成長的第一步,這一步能否走好與性格形成和命運發展有密切的關係。 德國人認為,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 ,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, 不如從小摔摔打打,"撞 "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。 因此,"殘酷教育 "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。 上午9時,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國北部城市漢諾威寒冷無比, 然而位於市區的瑪格瑞特幼兒園門口十分熱鬧。 孩子們背著碩大的雙肩揹書包,精神抖擻地陸續走進園內,開始了一天的生活。 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 "殘酷教育 ",我也走進了幼兒園。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。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,草地、沙地、石頭地…… 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。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,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。 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,不怎麼干涉。 衣服穿多了易感冒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,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, 頂多穿一件絨衣,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、短褲或短裙。 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,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: 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。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 '發電' 。 活動量大容易出汗,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。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靈活性。" 走進活動室,只見地面堆滿了各種墊子,孩子在上面盡情地翻滾嬉戲。 6歲的喬安娜在圓形的蹦蹦床上彈跳,一不留神把 2歲大的托尼撞倒了。 托尼大哭起來,而站在一旁的老師並沒有馬上跑過去安慰他。 3分鐘後,老師走過去溫和地說: " 托尼,你剛剛被喬安娜撞了一下, 你覺得很委屈對不對? 可是你是小男子漢,難道還沒有哭夠嗎?" 托尼點點頭,立刻收起抗議的哭聲,用袖子擦去臉上的鼻涕和眼淚。 我留意到牆上貼滿了"15名小科學家的研究學習成果 "。 難道還包著尿布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寫報告嗎? "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處就是,年齡大的孩子會教年齡小的孩子,年齡小的孩子會主動模倣年齡大的孩子。 他們在一起製作東西,牆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們的小發明。 "幼兒園的負責人蘇珊娜博士笑著對我說 , "這種教育模式能激發孩子勤動手動腦,主動團結合作。 比如,配對遊戲、合作拼圖、合辦聚會等,讓孩子從小就能體會到團體合作的力量。 " 蘇珊娜博士強調說,來幼兒園的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玩, 通過玩來教他們,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、幫助者,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天性。 園內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,至於進行什麼活動,由孩子自己決定, 可以畫畫、聽故事、到戶外玩,只要是幼兒園內能進行的活動,幹什麼都行。 午餐時間有 3 個 時間過得真快,轉眼到了中午12 時。 我看見孩子們三三兩兩地來到餐桌旁。 老師把飯盤放在孩子面前,大點兒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, 年紀小的、不會用勺子吃飯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。 今天剛剛入園的3歲大的格碧妮站著不動,一會兒看看這兒,一會兒看看那兒。 老師讓她坐在小凳子上,用手勢啟發她自己吃飯。 可是,格碧妮不會抓著吃,呆呆地坐在那。 老師耐心地用手比畫著教她,卻絲毫沒有要餵她的意思。 直到吃飯時間結束格碧妮一口沒動的飯菜就被 "沒收" 了。 看到這兒,我有些不解。 雅娜老師說: "德國人從來不餵孩子吃飯,如果孩子餓了,自己會主動吃的。 格碧妮現在不會自己吃,下次就會了。 " 蘇珊娜博士說:" 孩子不會做的事,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, 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,也不包攬,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' 獨立行為'的發展。 幫他完成某些事,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,而缺乏創造性。 幼兒園提供 3個午餐時間-中午 12時、下午1 時和下午2時,孩子自己決定何時用餐。" 在午睡的問題上,老師也尊重孩子的意願。 孩子如果在床上躺20-30分鐘還沒有睡著,他可以出去玩。 這讓我想起鄰居4歲大的兒子米希爾到我家時的情景。米希爾沒有見過中國的餃子, 抓起一隻生餃子就往嘴塞,正當我想制止時,他媽媽卻制止了我, 說:"別管他,這樣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。" 大人向孩子認錯 蘇珊娜博士認為,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, 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,尊重孩子的自尊心。 因此,家長要常把"對不起"、"請原諒"和"謝謝"之類的詞掛在嘴邊。 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,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, 並提出自己的意見,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、汽車,如何佈置房間、處理家務等, 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與父母一起商討,父母也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, 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。 在德國,愛護兒童、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列入法律條款。 一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、掃地和買東西 ,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; 另一方面,嚴禁父母"嘮叨、打罵或不愛子女 ",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,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。 此外,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。 獨特的抱孩子方式 從下午 2時開始,家長們陸續趕來接自己的孩子。 中國的父母天冷時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緊緊地摟在懷,聽說德國人不這樣做。 這時,我看到一些還在牙牙學語的小孩被家長一手抱在胸前。 有趣的是,他們的抱法奇特: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,紅撲撲的小臉朝外, 後背貼著爸爸的胸口,小胳膊小腿向外伸著,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。 在瑟瑟的寒風中, "狠心"的家長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,還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兒園。 蘇珊娜博士說:"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,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, 不可過於控制,給孩子留下儘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。 比如,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,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,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, 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,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,茁壯成長。 " |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