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週一週的過去,像這樣在週一或是週二 一個人在家的大白天
就是我 沉靜下來 回想、思考、分享 英語有聲書。
就是純粹的分享.....
第十五週 我們閱讀聆聽的就是:
(1) Goodnight Moon
(2) Sheep in A Shop
(3) Down In The Jungle
我不是每一本書都買到 JY 版..... 應該是說 現在要每一本書都買到 JY 版 不是不可能.....
而是我覺得,如果已經買了國外原版的書+CD,也並非每一本都要另購 JY 版 CD。
比如這本 Goodnight Moon ... 我就沒有另外買 JY 版的CD。
倒不是文字淺顯易懂.... 而是 圖畫 讓人一看就懂!!
In the great green room
There was a telephone
and a red balloon and a picture of .......
這本書............被二個孩子說..... 是催眠曲...
一點也沒錯,這本書 在一週內,孩子大約只看著書本2次!!
其他時間 真的就是,邊睡覺、邊播放!!!
而另一本 就很熱鬧了.....
整本書拎聽到最後,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時候...... 就連看著書,也覺得最後一頁 好看的不得了!!
再來 就是兒子偏愛的...... Sheep In A Shop
這一本書和前一週的 Sheep In A Jeep 就是姐妹版.....只是內容不同,其他畫風、主角幾乎都一樣。。
而這有"故事情結" 像在敘述一件週遭平凡事物,圖畫一樣淺顯易懂,這讓剛6歲的兒子深受喜愛。
在聆聽有聲書,我很堅守的一個原則就是,完全不做中譯,也不會自作聰明的跟著孩子"查字典"...
在經過了15週,孩子也漸漸知道...."問"中文翻譯 是沒用的!! "聽" 就對了。
六歲的兒子連中文大字都不識幾個,也沒認知過英文單字......
由於很喜歡這本 Sheep ... 他拎聽完 看著圖,用一半英文和一半中文告訴我
裡面的 Sheep 在做些什麼......
兒子和女兒用力的說~~~他們知道 這是什麼 然後 Sheep 又如何能夠買到他們屬意的生日禮物.....
中間 不斷的說著中文,遇到他們聽到的英文單字 又不斷的冒出英文..... 這模樣真的很好笑。。
我不會去糾正 一定要 No Chinese ~~ 因為這是很無聊 且會讓孩子感到挫折和無趣的行為。
我們的母語就是中文 這是不可抹滅與否認的事實,而我們確實就是沒有整天都在說英文.....
在某些時候,我常常思考著,當要學非母語的第二語言時,環境真的就是首要條件。
比方說:
我自己從小到大 家裡都在說國語,就算阿嬤聽不懂國語,
但礙於逢年過節才會去探望阿嬤,久了 我自然也台語不靈光。
而當我出社會工作,以及遇到一位聽不懂國語的婆婆,在這樣的環境下,
才短短幾年 我的台語竟然讓認識我20年的朋友都懾服。
當然,在台灣 大部分不是說國語 就是說台語,連電視節目也是,
自然這樣的環境下,國台語雙棲 那是很正常的。
另一個例子:
我不知道大家身邊是不是都有這樣的實例.... 我身邊倒是不少!!!
就是在學生時代,英語不怎麼靈光,能夠應付考試,其他聽和說都不能的人一堆(我自己也是~~)
但幾年不見,只是因為去了國外生活、求學、甚至異國戀情....
哇塞,英文流利的程度居然抵過十幾年的學校英語學習。
最近聽到孩子的鋼琴老師分享:
老師的姐妹正好最近移民到北美.....
孩子在台灣的數一數二知名的補習班 補了15年的英文......
想不到移民到北美時,居然因為"發音"不正確,全部重來,在去當地的語言學校練習"發音"
這下大家都錯愕了,明明補了15年,在台灣成績都很不錯.....怎麼會!!!!
我想要分享的是~~~
看了身邊親友的經驗..... 以及自己詢問過老師、中英語雙棲的好友......
總結出的一個 想法~~~(我自己的~~ 不見得適用任何正在觀看我blog的格友們)
就是聽~~ 任何學語言的開始 都是大量的聽!
input 多 自然就會 output
閱讀量多,自然單字認知多,久了 不需要文法也會知道該如何運用。
再來 仍然是環境取勝,我沒有那能力跟孩子用英語聊天,但我們可以營造天天聽英語的習慣。
當孩子都大一點時,讓孩子出國去體驗、也多多去交流。
至於寫...... 沒辦法 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心臟強的母親,所以對於考試,仍然會有所要求。
學校考試卷,筆試達到全班平均值即可,盡力就好,口試成績我反而比較重視!!!